中美救灾差异对比_风闻
岩王帝菌-47分钟前
来源:微博@领事闲谈
关于中美救灾对比,网上搜了一下还不少。博主说说个人感觉吧,不一定权威,也无意引起争论:
一,组织能力
无论是地震还是洪水,遇到灾害时,中国从中央到地方能在短时间内调动各方资源抗灾,其余地方主动协助灾区的意识较强,所谓“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倾其所有”,“竭尽全力”。
美国地方在救灾工作中发挥主要作用,根据灾害情况,大多数时间联邦要等地方提出请求,到联邦层面的发布紧急状态,需要走较长的程序,宣布后配套的资源才能调动,也主要以经费等方面的支持为主,各州之间自愿主动援助的情况较为少见。
二、救灾能力
中国人在传统文化中对灾害和受害人等的认识里,生死攸关是大事,本能地也是必然穷其办法而为之,甚至可谓是“不惜代价”。在群众眼里,救灾不只是政府专业人士的工作,大家齐动手,能帮啥就帮啥,而不会袖手旁观。
在美国则不是,先要讲程序,专业的事情就让专业人士去做。做的时候要总体评估现场情况和搜救效果,特别是救灾风险。进入救灾现场必然要按各自的工作手册进行操作,因为程序正确是大事,是原则。至于救灾现场干活的人少,吃瓜的人多,一堆人围观、摆了一堆设备,操作的就一两个人的情况,其实在平常路上救援、道路维修中都很常见。人当然要救,但更要安全第一,守住程序。
三、官方通报
中国的对灾害的官方通报进步越来越明显,已将其纳入整个救灾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疫情期间的发布会尤为明显,刚刚河南也举办了第二次通报会。但有一说一,我们在时效性、针对性和易读易懂性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提高,我们人员的表达能力和应对媒体的能力还有待提高,很多时候对自己身上的责任考虑得比较多,当然与信息掌握的全面性和准确性等有关。
在美国,他们有更长的媒体和公众公关应对历史,负责官员们对责任没有心理负担,往往口若悬河,又滴水不漏,看起来释放了很多信息,的确不同的人能从中解读出自己需要的信息,但实际上除了具体情况的通报不同,表态口径也大同小异,主要是引导公众依法、理性地看待灾难,逐步面对灾难的后果。
四、媒体报道
在报道灾难时,我们的媒体不乏稳健的官方媒体,但大众媒体则五花八门,从业者素质参差不齐的情况比较突出,各种信息漫天飞,各想奇招,有的媒体以博取流量抢眼球为目标,对职业道德、社会公义置之不顾,“出奇制胜”,“争奇斗艳”,有的失去底线,有的屁股坐歪了,甚至不惜用谣言蛊惑,出现互不搭,甚至矛盾的报道。
在号称自由的美国,在报道本国灾难时,正式媒体,无论大小,看多了就会发现有一种默契。这种默契就是,首先转述官方介绍和表态;即便是自我发挥也不是信马由缰;有一种底线,那就是公义和道德;所谓批评也大多是就事论事或技术性探讨;即便是报道悲情也以引用为主,不敢随意煽情。就一件事情的跟踪报道,你看一家媒体和看几家媒体的报道其实都相去不远。即便是平常挑三拣四胡说八道的媒体,在报道灾难时也不敢造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