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东西做的很好,大家却深受内卷之苦,希望企业能把价格提起来”
1月3日,国家发改委副秘书长袁达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今年要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积极化解一些行业供大于求的阶段性矛盾,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大力培育壮大未来产业、新兴产业。
事实上,从去年下半年开始,政策层面对“内卷式”竞争的关注度已明显增加。
2024年7月,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强化行业自律,防止“内卷式”恶性竞争。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规范地方政府和企业行为;同月召开的全国发展和改革工作会议再次提到,大力支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
中国企业如何迈向高质量发展,防止企业出现“内卷式”恶性竞争?在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和国内内卷双重压力之下,中国企业如何更好地走出去?企业又该如何应对经济周期、行业周期和产品周期的变化?
近日,观察者网走进东莞vivo全球总部,参加了以“变局时代的定力、活力与合力”为主题的圆桌对话。
在活动上,中国上市公司协会会长、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首席专家宋志平,vivo执行副总裁、首席运营官、vivo中央研究院院长胡柏山,万通集团创始人、御风集团董事长冯仑等专家和行业人士,相继就行业内卷、经济周期、中国企业出海、手机产业发展等话题发表了观点,具有一定参考意义。
图源:观察者网
以下是部分发言实录(观察者网整理,为方便阅读,有一定删减):
“担心高价卖不出去,存在于我们的深层次基因里”
**宋志平:**关于内卷,刚才说卷是中性的,我也同意,卷这个词可能是中性的。
但内卷又有点负面,因为是往里卷。现在往外卷其实也够呛,卷不出去。现在都在内卷,直接带来的后果就是,良性竞争创造价值,恶性竞争毁灭价值。现在各行各业都卷的很厉害,卷的大家都不赚钱,不光不赚钱,还影响股价。我是上市公司协会的会长,现在大家都希望市值要好,都希望央行入市,但如果每个企业都没有很好的利润,怎么来支撑股价。
为什么没有很好的利润?其实中国东西做的很好,不光手机,包括汽车以及各行各业的制造水平,真的不输国外。但这么多年是从低质、低价走过来的,担心卖高价卖不出去,存在于我们的脑子和深层次基因里,我们相信低价就能多卖。在整个价格体系里,利润等于销量乘价格减成本,但中国人包括日本人,比较重视销量和成本,希望多销,希望不停地降成本。
但过剩的情况下,多销非常困难,所以产生杀价、内卷。成本是刚性的,降到一定程度就降不动了,再降就以牺牲质量为代价,现在唯一的就剩价格,价格非常重要。所以我们希望把价格能提起来。价格放在第一位,价格影响是十倍数关系,成本影响是六倍数关系,销量影响是四倍数关系,有时候我们的企业家们,在这个问题上不是特别敏感。
大家深受内卷之苦,要防止内卷,要综合治理内卷。大概2025年,我们会出台一些政策,看怎么能对地方政府包括一些企业,施加一些影响,减少内卷,希望我们的价格能提起来,这样的话我们才有价值。不然的话,卖了很多,最后赔本赚吆喝。像汽车业一样,电动汽车很热闹,卖了那么多,现在把汽油车也干的不赚钱了。过去一个汽油车厂赚几百亿,现在都不赚了。既把汽油车也打翻了,电动车自己也不赚。卷到国外,国外市场不同意这样做,所以加高关税等,这都源于竞争的思维和对价格的理念。利润等于销量乘价格减成本,到底这三个自变量关系怎么处理,是核心的经营思想,怎么协调三者之间的关系,非常重要。
手机和汽车不一样。像vivo卖手机可能也不赚钱,但手机后面的一系列服务是赚钱的。但前边想做手机,想铺垫业务,要亏一些钱才能做,所以很多新进入者就不容易。当然汽车如果后半场到了智能化、自动驾驶等,是另外一回事,前半场就是电动车。所以我觉得,每个行业有自己的特点和规律,有共性也有特性,总之我希望中国企业能够有利润有价值。
最近赫尔曼·西蒙写了一本书叫《真正的利润》,我觉得可以读读这本书,真正理解做企业的一些经营思路,怎么赚到钱。不然我们量那么大,但每个行业都不赚钱,过去的钢铁、水泥不赚钱,现在光伏赚了两年钱今年都亏损,电动车也就一两家企业赚钱,这么下去受不了。当然每个行业卷,也都有一两个赚钱的,说汽车不赚钱,比亚迪和理想还赚点,动力电池卷的厉害,宁德时代还赚不少,都有赚钱的。但赚的太少了,如果一个行业只有一两家赚钱,剩下的通通亏损,也走不长,至少一半赚钱一半亏。手机行业相对来讲,比其他行业要舒服一点。当然他们在不停地创新走出红海。其实还是靠差异化、细分化、高端化和品牌化,才能走出红海,不然都是大路货,人家做什么你也做什么,就是平价货,没什么可拼的。
“赚了美元才算赚钱,中国永远不会产业空心化”
**宋志平:**关于出海,我觉得这轮出海的背景是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和国内内卷双重压力之下,中国企业开始大出海,而且出海的特征是以民营企业和制造业为主,这是中国企业成长的必然。这轮出海不是我们过去的出海方式,很值得研究。这轮出海虽然是被迫的,但是积极的,假以时日,我们就会由中国是世界的工厂,变成世界到处是中国的工厂。我们新一轮的大出海,要把它组织好,把以往的经验和教训,传递给这些公司。
出海是必然的,在这个问题下不需要讨论,最近有人讨论说中国有14亿人,靠自己就行了。不行,为什么不行?因为中国需要外汇,赚了美元才算赚了钱,这句话很深刻,为什么?因为中国现在7亿吨石油5亿吨靠进口,飞机主要靠进口,每年外汇存底3万亿美元以上,才能心里比较放心。所以必须有大量的产品出口,外汇才能平衡,不然的话,人民币在全球结算只有4.2%,这是我们根上的事。
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宿命,比如俄罗斯不缺油也不缺煤,也不缺粮食,所以制裁也不怕。但我们不是,我们有14亿人,缺了很多东西。所以双循环国际化出海,带动中国制造要出去,企业要出去,这是中国企业自身的宿命,大家一定要看到这个点,来深刻理解出海。中国这么多的产能,不要怕产业空心化,中国永远也不会产业空心化,因为中国企业家足够多。所以我觉得不用担心这件事,就是坚定信心,但是总结经验和教训。
“手机是过了成长期,但没有衰退期的行业”
**胡柏山:**手机大家应该有经验,最早是大哥大,后来是2G/3G/4G/5G,现在是AI。其实从我的角度看,这并不是周期,而是每代技术升级推动了用户体验大幅上升,形成新的局面或新的发展。关键因素是,技术带来的提升能否让用户感受到,或触动他们换机。最典型的是功能机转智能机,因为技术带来巨大提升,智能机可以玩微信,抖音可以刷视频,现在AI也开始加入赛道,核心还是技术不断提升,让用户有更好的体验,促进换新。
可能大家认为手机进入了衰退期,但站在全球角度看,手机市场规模有14到15亿台,中国有2.5亿台。我经常讲一个词是刚需,手机是典型的刚需。从刚需角度看,两千块以下的低端机,48个月以后性能就没法用了,虽然机子没坏,所以手机是刚需市场。现在中国手机存量用户大概11亿,以四年计算,除以4就是2.5亿,这是一个底线,不会往下掉,市场规模还是比较大的,而且在往高价迁移。手机是互联网工具,大家发现互联网行业讲的是用户时长,用户时长越长,公司的股价就越高。所以手机作为一个互联网终端,天然具备其他品类不能替代的属性。国内我们定义是,过了成长期,但没有衰退期的行业。
全球角度来看,手机市场规模有14到15亿台。过去两年因为美元加息,很多国家购买力下降,包括俄乌战争导致石油和粮食价格上升,对中低收入国家来讲,本身支配收入转化成美元在下降,石油支出、粮食支出在增加,可支配收入减少,所以过去两年手机市场在下降。但去年下半年开始,原油、粮食一直比较稳定,美元也在降息,所以今年海外大概有5%的增量,明年大概8%到10%的增量,所以手机还是一个非常不错的行业。
我是2000年大学毕业来到步步高,工作跟通讯相关,以前做寻呼机,后来做电话机、卫星电话、无线固定电话,后来做功能机,做智能机,未来可能有AI加持的智能机,还有MR和机器人,技术复用性非常强。我们2005年开始大力发展手机,手机部门很多研发是原来做无绳电话的,很多技术是通的。因为是通的,所以转型就是在这个赛道上逐步转的。
本质上我们还是在重要或关键赛道上不断深耕,当然有些东西我们也不是说盲目投,而是基于未来的用户需求发展,以及技术发展,比如明年要发布MR眼镜,还会增加一些新技术,可能是空间感知能力,还有显示技术。很多技术完全可以用到未来的新品里面,所以手机行业是不错的行业,又是未来很多新兴行业的底座技术,包括用户也是一样。
现在海外的发展空间其实非常大,手机行业是目前中国各个品类里,海外中国品牌占比最高的品类之一。但现在海外市场领导者是三星跟苹果,苹果可能先不管互联网,占硬件60%,三星占30%,走出去的中国品牌加起来只有10%,我说的是利润。我们完全有机会,苹果拿40%,我们能不能把三星按下去,把中国品牌加起来做50%,三星做10%,空间也是巨大的。对这个来说,中后台能力不需要做太多的增加,只要增加前台能力,销量规模可能有两三倍天花板,利润可能有四五倍天花板,我们不需要想其他的,就聚焦在这个赛道,继续聚焦,深度耕耘,不用想什么内卷,什么新能源车,想多了没有用,那个更卷。
2020年初我们团队做了新能源车调研,包括技术可复用性,最后发现只有十个点复用性,在于多媒体的中台以及自动驾驶、车机等地方。动力电池和手机电池差距巨大,底盘调校,我们完全不擅长,可能最多复用10%,剩下的团队要另外组建,对我们是完全0到1的过程。最后还是聚焦手机行业,但我们要更加积极主动,一方面我们国内更加积极主动获取更高价值的用户,第二在海外,如果五年时间营业额规模翻倍,对我们的资源消耗其实很少,最后的利润不是翻倍,是X3甚至X4。包括未来新品类发展,完全可基于手机技术持续布局。战略本质就是选择,什么是战略?选择有利于自己有别于别人,就是战略。
“周期下行的时候要稳一点”
**宋志平:**刚才讲有经济周期、行业周期,还有产品周期。这个周期有没有?确实有,所谓的周期就比如像人,我们跑快了一些,不能永远那么跑下去,可能有时候要慢一些。经济发展积累的问题,就得停下来解决,这就是周期。现在我们在周期下行压力下,前些年跑步前进,挣大钱、快钱、热钱,现在不可能再回到重前。为什么稳中求进,周期上行的时候跑快一点,周期下行的时候要稳一点,少犯错,不犯错,先不败而后求胜。行业也有周期,像房地产目前还是挺困难的,为什么中央讲要稳楼市,因为楼市不稳还会往下跌,股市要稳住回升。
产品有周期。我做建材做水泥,水泥因为房地产基建一下来,首当其冲。不过90年代,日本泡沫经济之后,日本水泥就从每年需要1.2亿吨,降到4000万吨,现在还是4000万吨。美国过去也是1.2亿吨,现在降到6000万吨,那个时候我刚开始做水泥,中国的水泥那个时候一路上升,赚了很多钱。但是我知道,日本人当年是从1.2亿吨到4000万吨,这就是规律。所以这个钱不可能永远数下去,那个时候一个小水泥厂要赚几个亿。到这两年真的水泥不赚钱了,还得往下降,会一路降下去。所以这个产业想赚钱真的很难,像玻璃这个行业,建筑的玻璃已经20年没赚过钱了。日本人怎么办?很简单,日本当年就是26家水泥厂合并了,合并成3家,按照比例拆窑,就拆到4000万吨,就是去产能。而且合并过程中,宣布反垄断法不适用,把反垄断法废了,这样才能合并,合并以后就减产。像我们这几年围绕去产能犹豫,来回折腾,没有人来操作这个事。
所以我想说什么?对于确实有的周期,这个时候要考虑是愿意在里边熬,还是愿意开第二曲线。现在讲新质生产力,讲战略新兴产业,其实战略新兴产业很多都是传统制造业的第二曲线。传统制造业不行了,开始投资新兴产业。现在要求每个央企,战略新兴产业业务必须超过35%,要求投新的东西。我也是一个专业主义者,转型不是转行,不要动不动转行,如果能通过创新提高,在这个行业里活下去是最好的,但假如这个行业急剧萎缩,根本没办法生存,甚至被颠覆了,像过去CRT彩色显象管被液晶颠覆了,胶卷被数码相机颠覆了,现在正在颠覆的就是汽油车,非要坚持也不行。所以今天咱们讲到了定力和活力,又要有定力,要坚持主业,专业主义,但又要有活力,这就是辩证法。
图源:观察者网
“不能丢掉全球化市场,这是生命攸关的事情”
提问:刚才宋会长讲到,美元对中国来说还是非常重要的。但现在要往欧美那边赚这个钱比较难,原来的存量受到影响。现在像vivo既有直接出口的业务赚取美元,又有到其他国家办厂,其他国家办厂赚的美元就少一点。赚美元今后的主要出路是继续把中国生产的产品推向全球市场,包括一些原来不愿意去的市场,还是说为了顺应欧美的要求,就去东南亚、墨西哥办厂,这两者哪个更值得选择?
**宋志平:**我个人看法是,这些都要做。一个是要争取维持住我们在全球的出口,因为这个非常重要,我们要做好国内大市场,但是我们经营了40多年的海外市场,要当仁不让。我们今年整个出口还是可以的,其中跨境电商也起了非常大的作用。我们有强大的制造业占全球规模31%,同时我们还有一个全世界最大的电商物流体系。刚才讲了极兔,出去看到全世界的电商,基本上被中国人掌握了,这个非常厉害。因为电商加上我们的制造业,路就通了。
刚才讲到欧美打压我们,我们还能不能从欧美继续赚美元?我觉得还得赚。当年美国人给我加税,玻璃纤维加36%,今天就25%,那个时候36%惩罚性的关税,后来我在美国南卡州建了工厂,投了十亿美元,欧洲人加96%关税,这个就没法做了,后来在埃及建工厂,覆盖整个欧洲,因为埃及到欧洲是0关税。我感觉魔高一尺,道高一丈,大家只能见招拆招,但一定得主动作为,包括一些采购商要求我们到东南亚去建厂,你也得去,不然他就找别人了。
包括欧美本身,我们有时候也要打回老家去,顺着他搞所谓的再工业化什么的,因为那有我们的长期客户。包括我们现在各种产品的出口,还得想尽办法维持。包括美元也不只是美国人就是美元,就像传音在非洲卖手机,我问他们外汇怎么解决的?他们说在香港,因为非洲好多国家没有硬通货,埃塞俄比亚没有美元,只有当地钱,当地做不了,外汇管制。中国的走出去还是为了产品出口,包括到欧美打回老家去,这种策略也得有。所以我们下一步,因为国际形势变化,可能要做一揽子策略,就是一国一策,一企一策,人民战争,但是不能丢掉全球化市场,不能丢掉美元,这是战略意义甚至生命性命有关的事情,不要小看。
“家居行业将有两个发展方向”
提问:我们做有机硅材料,其中一部分装修方面算是高端建材。我想问房地产的下游,装饰、装修和家电,房子建的少了,但是家庭的细分越来越细,现在一户人家庭,两户人家庭,越来越小,整个这样来看,房地产下游,住宅或者叫家居行业,它不是真正的房地产,房地产下游行业是什么趋势,还能像以前一样越来越往下走,还是稳定在L型底部?
**冯仑:**首先住宅行业总体是减速、减价、减量,这三个减,减到多少?减到我们行业自己判断,大概减到四万亿到六万亿,大概最多到四万亿。大概集中在中国人口有增量的三个区域,长三角、渤海湾还有北京有一点。在这个增量基础上,家居行业大体两个方向。
一个方向就是实际上跟家电合一,为什么?家居最后被家电取代了,比如日本松下,全世界做最好的房屋公司,现在不是地产公司,现在是家电公司。大家有时候不能想象,松下做了101年今年。松下现在的房屋是日本最好的产品。因为什么呢?所有的家电整合在一个房间里,多舒服,整合在一起,不是我们传统的柜子、床头这种。所以就把各种电器合在一个空间里,就变成了一个家居。所以松下房屋,还有一个日本做房屋做的好的是丰田房屋,都不是传统的那些日本地产公司。所以家居这个行业,有可能要跟家电这个行业整合在一起,这样我们现在家庭生活越来越智能化,高品质的生活,就是往这个方向发展。
还有一个方向就是工业化房屋,制造业合并到一起。因为现在普通住宅,在国外越来越多的是工厂化住宅。所以这个家居很难作为像传统独立的东西,都在工厂做的是一起全部做进去。所以要和制造业结合在一起。只有很少量的传统家居,像我们做奇奇怪怪的柜子放那,豪宅里面有,但是多数普通住宅逐步工厂化、标准化、模块化,这样家居行业跟它来结合。比如我们现在作为工厂化住宅,效率高到什么程度,远大一天做一万平米,什么概念?就是流水线一天做一万平方米,而且做出来上集装箱拉走,打开就是我们现在精装修房子。一年就干两百天,不要多干,两百万平米。一年这个工厂,以前两百万平米,我们让农民工,中建干,干多少?十年。不是同时开工,就是一个地产商,慢慢盖,大概要七到十年。所以这个效率下,家居行业直接就跟工厂完全合在一起,设计的时候,它设计住宅的时候都设计在里边了。比如他会提出来就把方太变成他供应链了,方太就逐渐自己卖一部分,TO B了,合一起了,所以未来家居行业大体上五到十年,是这样一个看法和判断。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