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驻尼泊尔大使陈松接受《环球时报》专访:对华友好,尼泊尔有高度共识
作者:褚大业
【环球时报报道 记者 褚大业】尼泊尔总理奥利于2024年12月2日至5日对中国进行了正式访问,其间两国发表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尼泊尔联合声明》。中国驻尼泊尔大使陈松日前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书面专访时表示,奥利总理将中国作为首个正式出访国家,充分体现两国高度的政治互信,奥利总理对中国的友好情谊,以及尼朝野和社会各界对华友好的高度共识。
*环球时报:*在奥利访华期间,中尼两国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尼泊尔政府关于共同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合作框架协议》(下称《框架协议》),如何看待两国签署这一协议的意义?
*陈松:*双方签署《框架协议》对于中尼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是规划中尼务实合作。协议涵盖经济、金融、交通、物流、贸易、产业投资、海关等领域,为下阶段双方合作指明方向。二是推动尼社会经济发展。尼方得到更多政策、资金等方面支持,有利于改善贸易投资环境,完善交通、能源等关键领域基础设施,增强尼“造血”功能,带动经济增长。三是深化区域合作。《框架协议》的签署将带动中国与南亚地区开展更广泛的区域合作,对促进地区和平稳定、共同发展具有深远意义。四是加强民间交往。文化和旅游合作内涵不断丰富,民间、地方层面友好往来进一步激活,将促进两国人民友谊。
*环球时报:*根据两国联合声明,双方愿稳步推进吉隆至加德满都跨境铁路工程可行性研究。目前,中尼双方在铁路方面的最新合作进展有哪些?
*陈松:*中尼跨境铁路(境外段)可行性研究项目为跨喜马拉雅立体互联互通网络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尼两国政府长期致力于该项目的推进。2022年12月,中尼两国政府成功签署该项目实施协议。2023年3月至2024年1月,中铁第一勘察设计院集团派组赴尼现场展开并完成第一阶段可行性研究工作。
2024年3月至今,铁一院分批派出技术、测量、钻探人员赴尼泊尔现场开展项目第二阶段可研工作。目前已完成资料收集、与尼方对接、方案研究与确定、现场技术咨询与评审、专业调查、工点测绘等工作,并通过集团公司正式验收以及技术监督单位铁四院咨询团队咨询验收。地勘工作正在进行中,截至2024年11月底,综合完成进度约60%。预计2025年6月完成地勘工作并通过相关评审,预计2026年完成可行性研究。
*环球时报:*国际上和尼国内对项目贷款比较谨慎,您认为应当如何看待发展和债务的问题?
*陈松:*发展离不开资本积累和资金投入。发展中国家自身经济“造血”功能较弱,适度的外部资金支持有助于推动经济现代化发展。尼公共债务管理办公室数据显示,截至2023/24财年末,政府外债为1.25万亿卢比,多边债务占88.98%,双边债务仅占11.02%。其中,日本、印度为尼泊尔前两大双边债权国,中国仅排第三位,占总债务2.82%。西方国家动辄炒作“中国债务陷阱论”,目的是攻击抹黑中国同发展中国家合作。事实上,中国积极倡导国际金融机构和商业债权人参与对发展中国家减缓债务行动,是二十国集团等多边行动缓债倡议的最大贡献方。
同时,中方坚持“以发展促减债”,多年来致力于为尼泊尔等发展中国家提供低息贷款、发展援助和投资等效率更高、成本更低的融资模式,助力广大发展中国家共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