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时深度】“替代中国”论调为何越来越站不住脚?
作者:李萌 青木
【环球时报记者 李萌 环球时报驻德国特约记者 青木】编者的话:“印度不是‘新的中国’。”瑞士《新苏黎世报》2024年12月16日发表的文章这样说。前几年,在新冠疫情以及美国对华贸易打压的背景下,炒作印度或越南“将取代中国”、成为“下一个中国”的论调层出不穷,但值得注意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媒体和分析人士逐渐认识到,中国很难被其他国家替代,于是分析印度或越南很难成为“下一个中国”的文章又迅速增多。有学者表示,部分西方媒体和政客炒作“替代中国”论调的背后,存在政治和经济双重意图,我们应该更加重视维护中国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地位,同时推动转型升级,提高中国经济的竞争力。
“这不仅是经济问题,也是政治问题”
2025年的第一天,英国《金融时报》驻孟买记者克里斯等人发表文章,对印度经济是否已失去动力进行探讨。值得注意的是,文章特意提到,2023年,世界知名基金管理公司富兰克林邓普顿集团将印度称为“下一个中国”,而摩根士丹利则预测了“印度的十年”,认为印度将迎来由离岸外包、制造业、绿色能源和先进数字基础设施引领的经济繁荣。
近年来,炒作“印度将成为‘下一个中国’”的西方以及印度媒体和政客不在少数。早在2012年6月22日,同样是《金融时报》发表了该媒体记者惠特利撰写的文章《印度将成为“下一个中国”——但在此之前会经历很多痛苦》。《日本时报》2024年8月9日发表印度智库塔克夏希拉研究所分析员库马尔的文章称,印度有能力成为“下一个中国”,并推动全球增长。印度“livemint”新闻网2020年发文,对印度是否能取代中国成为“世界工厂”进行探讨。文章援引一些经济学家的分析称,短期内,印度或任何大型经济体都很难与中国“脱钩”,但从长远来看,印度有潜力与中国一较高下。
综合分析多家西方媒体的报道可以发现,它们炒作“印度将成为‘下一个中国’”“印度将成为‘新的中国’”或“印度将取代中国”的理由,主要集中在印度拥有中国实现经济高速发展的类似条件和环境,如人口优势、市场规模和有利的地缘政治环境,且印度经济近年来表现不俗。如德国《法兰克福汇报》2023年表示,印度的人口数量比中国多,平均年龄比中国小,经济正在强劲增长。
近年来,一些西方国家针对中国的“脱钩断链”也是不少西方媒体和政客炒作“印度将取代中国”的一大理由。2018年,时任美国驻印度大使贾斯特曾声称,许多美国公司“在中国开展业务的难度越来越大”,因此印度可以利用这一机遇,通过贸易和投资取代中国,成为美企在印太地区的商业中枢。
除印度外,越南也是一些外媒鼓吹的“中国替代国”之一。如奥地利ORF电视台2022年12月29日称,在高科技制造业方面,越南日益成为西方投资者眼中“中国的替代国”。德国《法兰克福汇报》2022年6月刊登题为《再见中国,你好越南》的文章称,对在亚洲设厂的企业而言,越南似乎是“更好、更便宜的中国”。
对于为什么一些西方政客和媒体热衷于炒作印度、越南将成为“新的中国”“下一个中国”等,德国柏林国际政治学者布兰迪斯对《环球时报》特约记者表示,对西方来说,这不仅是经济问题,也是政治问题。一些西方国家政客和媒体越来越将中国视为“对手”,因此实施所谓的“去风险”战略,要求企业减少对中国的依赖。西方希望用印度来代替中国,但这样的愿望往往过于“理想化”。随着印度经济增长放缓,西方企业投资印度挫折增加,且印度一些地方的官僚机构繁杂,给企业运营带来了不少困难。相反,中国正准备成为未来重要技术领域的世界领先者,而印度在可预见的未来还无法做到这一点。
清华大学国家战略研究院研究员钱峰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一些西方媒体宣扬印度的制度优势、人口红利以及经济高速增长等论点,同时贬低中国,认为中国的崛起已经见顶,这些言论的目的一方面是在意识形态上进一步捆绑印度,拉拢印度;另一方面也是在话语权上遏制中国,营造不利于中国的经济发展环境,削弱中国经济发展预期,并推动全球产供链的“去风险化”“去中国化”。至于越南,西方媒体的炒作更多是将其视为替代中国部分产业的国家,因为越南的体量较小,较少被炒作为能够整体替代中国的角色。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王义桅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一些西方媒体和政客炒作印度等国替代中国的原因,是他们认为中国也会像一些欧美国家一样,经历从工业化到去工业化的转变,但现实是中国成为“世界工厂”后,这一地位并未如他们所预期的那样转移。部分西方国家对中国在全球供应链中的影响力感到“不安”,“中国经济崩溃论”和“中国经济见顶论”,以及“印度将取代中国”的观点几乎都是围绕这个来谈的。
“目前还没有任何国家可以取代中国”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炒作“印度将取代中国”的论调依然存在于西方媒体的报道中,但持相反观点的报道也越来越多。“印度不是‘新的中国’。”据瑞士《新苏黎世报》2024年12月16日报道,印度具有成为全球经济引擎的巨大潜力,但印度政府尚未做好准备。文章认为,印度在教育、基础设施等方面存在很大的不足。德国《经济周刊》2023年7月11日的文章直言,将印度视为中国最大的竞争对手还为时过早,4个令人难以忽视的事实证明了这一点:分析师过去对印度崛起有高估的可能;印度经济规模仍小于中国;中国在科技领域处于领先地位;在评估一国实力时,劳动力的质量比数量更重要。
“为什么说印度很难成为‘下一个中国’?”据《华尔街日报》2024年1月19日分析,印度发展经济拥有几大优势,但是其就业特别是女性就业不足和高关税等仍是制约因素。根据世界贸易组织的数据,2022年印度是全球进口关税最高的国家之一,平均最惠国税率为18.1%。相比之下,中国为7.5%,欧盟为5.1%,美国为3.3%。美国《华盛顿邮报》2024年9月2日援引贸易数据和经济专家的观点报道称,随着印度扩大智能手机、太阳能电池板等商品的生产,印度经济本身也变得更加依赖中国的进口。
就连“修昔底德陷阱”理论的提出者、哈佛大学教授艾利森也对印度能否取代中国持悲观态度。2023年6月,他在美国《外交政策》杂志上发文,称印度的经济奇迹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就备受期待,但仍然停留在令人期待的阶段。他列举数据称,2000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GDP)是印度的2到3倍;到2023年,中国的经济体量已达到印度的5倍之多。以2000年为准,中国在世界制造业的比重约为7%,印度不到1%,而2022年中国增长至30%,但印度仅为3%。同一时期,在世界商品出口总量中,中国从4%激增至15%,而印度仅从1%增至2%。艾利森引用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的评价说,由于根深蒂固的种姓制度、蔓延的官僚主义等原因,印度无法成为“未来国家”。
对于越南,新加坡《联合早报》2022年7月24日也曾发文分析其能否成为下一个“世界工厂”。接受该媒体采访的越南外资企业老板和高管均表示,2018年开打的中美贸易战让不少企业纷纷就近到越南另设厂,或把订单转到越南。越南与中国接壤,加上3000多公里的海岸线方便海运物流,形成极佳战略位置。此外,廉价劳动力、人口年轻化、政府优惠政策、和多国签有自由贸易协定、与中美关系都不错等,都让越南成了企业落实“中国+1”策略的首选。
然而上述接受采访的企业老板和高管都表示,越南不可能取代中国,原因包括越南人口规模和中国相差甚远、中国产业链非常完整以及组织力强、工人素质更高等。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斯宾塞此前接受采访时直言:“目前还没有任何国家可以取代中国。”
“下一个中国,还是中国”
“很多国家加起来,才能取代一个中国。”2022年,越南胡志明市新加坡商会会长林明杰对《联合早报》这样说。新加坡尤索夫伊萨东南亚研究院资深研究员梅农直言,中国是“制造业巨人”,不会轻易被遏制或取代。
“下一个中国,还是中国。”在2023外滩大会上,麦肯锡中国区主席、全球资深董事合伙人倪以理通过列举数据,来说明全球没有任何市场能够替代中国市场。他表示,如果未来10年中国的GDP年均增速仅为2%,那10年间中国增长的GDP仍相当于多出了一个印度的GDP;如果中国未来10年的年均GDP增速为5%,则其10年间的GDP增长量相当于印度、日本、印尼三国之和。
钱峰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中国发展成为全球制造业第一大国和全球第二经济体,并非一蹴而就。这一成就不仅得益于中国制度的优势,还依赖于庞大的工程师和技术人才队伍,以及改革开放多年来不断提升的科技研发能力。最重要的是,亿万中国劳动者的辛勤努力是这一切成就的基础。政客和媒体的炒作再多,也不能违背经济规律。中国产业正在升级,一些低端或劳动密集型产业随着全球分工向其他国家转移,这是客观趋势,但这并不能削弱中国作为全球最大制造业国家的地位。
2024年,中国国民经济运行稳中有进,向好因素累积增多。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显示,前三季度中国GDP为949746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4.8%。世界银行日前发布的报告,对中国经济2024年和2025年增长预期进行上调,认为中国经济正维持强劲增长势头,而宏观政策发力将进一步提振经济。与此同时,中国依旧是外商投资的首选目的地之一。商务部日前发布的数据显示,2024年1至11月,全国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52379家,同比增长8.9%;德国、新加坡、瑞士实际对华投资分别增长10.9%、4.8%、4%。
不管是印度,还是越南,都与中国保持着密切的经济往来,经济互补性高,加大合作将有益于彼此经济发展。中国商务部网站信息显示,2023年,中印贸易额超过1362亿美元,中国稳居印度最大贸易伙伴的地位。越南是中国在东盟第一大贸易伙伴、第一大出口市场和第二大进口来源国。越南媒体援引该国海关总署发布的数据称,2024年前8个月,越中双边贸易额达1307.8亿美元。中国是2024年前8个月与越南双边贸易额突破1000亿美元的第一个市场。越南与中国平均每月进出口额达约160亿美元,预计今年中越的商品进出口额有望突破2000亿美元大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