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科之冬”来袭,美澳韩高校如何应对
作者:蒋礼 达乔 林优龙
【环球时报综合报道】编者的话:毕业收入不高导致报考文科的学生数量减少;招生不足倒逼大学裁减文科教师;政府提高文科学费进一步加重学生经济负担……近日,不少国家高校的文科专业动荡引发媒体广泛关注。有关“学文还是学理科”的争论早已有之,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颐武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人类在精神层面的需求历来都是由人文学科满足的,它对整个人类文明的积累举足轻重,因此不会轻易消亡;同时,人文学科的“无用之用”让它渗透到社会各个领域,推动人类的发展。对此,《环球时报》记者采访美国、澳大利亚、韩国高校师生,讨论文科面临的种种困境,探究各国如何应对“文科之冬”。
有美国专家建议先“学文”,再修其他专业
近两年,文科专业在美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地位正面临严峻考验。例如,纽约州立大学波茨坦分校的哲学课程、艺术史、舞蹈、戏剧、音乐等文科课程被一一取消,教职工的岗位纷纷消失。犹他州的审计报告显示,教育决策应侧重于学生的就业率、薪资水平及其对劳动力市场的贡献,而人文学科等“低效”专业正面临淘汰危险。
随着越来越多的美国大学开始将“投资回报”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核心标准,文科专业正面临越来越大的生存压力。这一转变不仅深刻影响着学术生态,也可能对整个社会的思想深度和文化多样性产生深远影响。
纽约州立大学波茨坦分校哲学教授大卫·库里对这种转变深感担忧。他认为,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将短期职业回报视为教育的唯一衡量标准,而忽视了学术研究和社会贡献的深远价值。库里认为过度强调薪资回报不仅狭隘,而且短视。他警告称,如果这种趋势得以延续,将可能造成学术思想的贫乏,甚至影响社会的整体智识水平。
毕业于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文科生托马斯在与《环球时报》特约记者分享自己在美国高等教育中遇到的困境时,提到了一点令人深感无奈的现实:如今,许多高校的文科课程数量在不断缩减,这种变化给学生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他回忆道,每个学季(一年三个学季),能够选择的文科课程少之又少,尤其是那些既是选修又是毕业所需的必修课程,更是稀缺。如果错过了某门关键课程,他们可能需要等上一整年才能重新选修,而这一年的延迟将直接影响到他们的毕业进度。托马斯说:“文科生的学术规划似乎正在受到挑战,而这种不确定性和焦虑背后,是高等教育逐步偏向职业导向、就业回报的趋势,传统的学术自由和知识多样性正遭遇日益严峻的考验。”
“尽管从就业角度看,理工科和商科专业的毕业生可能更容易找到高薪工作,但教育不能仅追求‘可见的回报’。”美国俄克拉荷马大学文理学院在读博士高宁静告诉《环球时报》特约记者,“文科教育的价值不仅体现在学术层面,更在于它对社会文化的贡献”。高宁静表示,在全球化和信息化日益加深的今天,文科教育应当被视为一种为社会注入思想活力和文化多样性的方式,而不仅仅是为就业市场输送“技术型”人才。如果这种趋势得不到遏制,文科教育的独特价值可能会在未来的教育改革中逐渐被边缘化,最终影响到整个社会的智识结构和文化创新。她说:“哲学、历史、文学等学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批判性思维的框架,让我们不仅仅满足于表面的事实和技术,更能够深入探讨人与社会、历史与未来之间的关系。如果教育体系一味强调‘就业’与‘薪资’,那无疑会将教育的深度和广度压缩成一条狭窄的职业导向通道,忽视了人类文明中最为宝贵的思考与反思。”
对此,明尼苏达大学国际研究教授杰拉尔德·弗莱表示:“人文学科教会我们最重要的能力,如何生活和学习。它能让你为任何地方的任何工作做好准备。理想的情况是学生先获得人文专业的本科学位,再进行其他专业的培训。”(环球时报特约记者 蒋礼)
澳呼吁减轻文科学生经济负担
“这座城市的艺术正在逐渐流失。”澳大利亚南十字星大学利斯莫尔分校数字媒体专业学生哈特利无奈地表示。近日,因澳政府限制各高等教育机构的国际学生人数,澳各高校都面临严重的财务危机,不得不相继提出裁员计划,文科专业首当其冲。澳大利亚卧龙岗大学计划削减137个学术职位,或将裁撤历史学和语言学等文科专业。而澳南十字星大学宣布2025年开始,砍掉所有创意艺术课程、独立的文学学士学位和当代音乐、艺术与设计学位等课程。
《环球时报》特约记者在工作中接触到许多澳大利亚年轻人,他们在选择专业时遇到不少困扰。显然,不少文科专业都受到了来自学校和家长的轻视。
悉尼中学11年级学生纳吉尔告诉记者,他酷爱文学,尤其是写作。然而,在面临专业选择时,从事房地产行业的父亲鼓励他报考建筑设计专业,以便在毕业后可以顺理成章地在家族企业就业。
正在珀斯某大学矿产专业读大三的学生艾伦无奈地对记者说:“我的兴趣爱好是流行音乐,并曾在高中时组建过乐队。然而,12年级报名大学专业时,父母严肃地告诉我,该是放弃梦想、考虑现实的时候了。西澳州的优势行业是采矿,矿产工程师的收入是‘音乐家’的数倍或数十倍。”艾伦表示,他常会望着挂在墙上的吉他发呆,并为没有坚持梦想感到遗憾。
统计数据显示,2024年,澳大利亚高校入学人数为9.7万,比疫情前的2019年下降了11%。其中,人文学科及相关专业的大学新生入学人数跌至近十年来的最低水平。澳大利亚大学中的文科生正在支付比医科学生还高的学费成为该国教育界争论的焦点之一。《澳大利亚金融评论报》质疑,几代人以来,人文学科帮助澳大利亚培养了最具创造力和好奇心的人才,然而,高额学费却让求学者背负数十年的巨额债务。大多数文科专业与法律和商科专业被排在同一类别,每年的学费高达1.7万澳元(1澳元约合4.53元人民币),三年本科学费总计5.1万澳元。相比之下,学习数学、农业科学和师范类专业不到1.4万澳元,工程类和科学类课程为2.8万至3.7万澳元。
对此,专家们纷纷呼吁减少文科学生经济负担。澳大利亚艺术、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院长理事会(DASSH)研究发现,艺术相关产业每年就为澳大利亚创造数十亿澳元的收入和数以千计的就业岗位。2019年,文化创意和艺术活动为经济贡献1223亿澳元,占澳大利亚GDP的6%以上。DASSH主席、昆士兰大学教授希瑟·茨威克批评澳政府大幅提高文科学位的费用是出于政治动机。“与包括应用科学在内的其他课程相比,文科学位的高昂费用是不合理的。”茨威克认为,在澳大利亚,文科学士学位一直是、而且仍将是重要学位,“许多家庭中产生的第一个大学生,都是从学习文科专业开始的,我们对此感到非常自豪”。(环球时报驻澳大利亚特约记者 达乔)
韩国积极探索设立融合专业
“临近毕业,招聘启事越看越让我失望,我自认为很努力地学习了四年,但就业机会却非常少。”韩国某高校一位大四的英语语言文学系学生向《环球时报》特约记者倾诉道,“有时我会后悔选择文科专业”。
韩国德成女子大学日前宣布,将从2025学年起停止招收德语语言文学系和法语语言文学系新生,引发不少人的关注。据《亚洲经济》报道,仅2018年至2023年间,韩国四年制大学的人文语言文学专业就从957个降至864个。一些老牌专业纷纷被撤销或合并——釜山大学将从2024学年起停招法语教育系和德语教育系,庆北大学也将从2025学年起停止招收法语教育系的新生……
“我们正在取消不受学生和家长欢迎的院系。”德成女子大学校长这样解释学校的决定。然而,这样的解释似乎并未平息争议。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有四个方面:首先是学龄人口骤减。韩国统计局数据显示,该国6-21岁学龄人口从2014年的918.1万人减少至2024年的709.2万人,降幅超过22%。预计到2034年,这一数字将进一步降至512.1万人。其次是经费困境,由于政府实施学费冻结政策,多数大学已连续16年未能提高学费,财力和条件相对不足的高校不得不通过合并冷门院系来实现“择优集中”。随着人工智能发展,AI翻译逐渐占领高地,传统外语专业的优势正在被逐渐削弱。此外,韩国2009年以来实施的非专业制也加剧了人文学科的困境,该制度允许学生入学时不分专业自由选课,在大学一年级后再选择专业。
“现在很难找到纯粹为了学习人文学科而申请人文学科的学生。”钟路学院首席执行官林成浩表示,“学生一进入大学就开始考虑转向法学院,大学仅仅成为准备专业认证考试的跳板”。
有预测称,从2025学年开始,随着所有韩国高校推行非专业选拔制度,文科专业的处境可能会进一步恶化。“我觉得我所研究的一切的价值都被否定了。难道我真的成了这个世界上一个无用的人了吗?”韩国一位即将毕业的人文系学生在得知自己就读的专业即将撤销时,在博客上写下了这样的感慨。
为什么需要人文学科?“如果实用性意味着在现实生活中有用的话,那么人文学科最终是最实用的。它能培养人与人之间的沟通能力,这是构建健康社会的基础。”一位哲学系教授对记者这样说。
面对这一挑战,韩国学界正在积极探索解决方案。有专家建议,人文学科应在保持学术本质的同时,主动适应时代需求,探索建立新的融合专业,培养具有现代竞争力的复合型人才。历经百年积淀的人文学科教育,正在韩国高校面临严峻考验。在经济效益与人文价值的天平上,如何找到平衡点,成为韩国社会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环球时报驻韩国特约记者 林优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