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东国家挖掘蓝色经济潜力(国际视点)
近年来,中东国家持续出台政策举措,充分利用海洋资源,努力挖掘蓝色经济增长潜力,助推经济多元化转型,取得积极成效。
阿联酋——
港口航运蓬勃发展
阿联酋拥有强大的港口网络,港口航运已成为该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不久前,阿联酋副总统兼总理、迪拜酋长穆罕默德·本·拉希德在阿布扎比举行的国际游艇展上表示,阿联酋已成为全球航运的主要枢纽之一和重要的海上旅游中心,希望充分利用行业发展机遇,加快促进海洋产业创新发展。由挪威船级社与梅农经济学公司共同发布的《2024年领先海运城市报告》显示,迪拜在全球49个港口城市中名列第十一位,在阿拉伯国家的港口城市中排名第一;阿布扎比从2023年的第三十二位跃升10位,至第二十二位。
报告认为,迪拜能在领先海运城市指数中名列前茅,主要得益于五大关键因素:航运中心的地位、海运技术的发展、港口与物流的优化、城市吸引力与竞争力的提升、金融和法律环境的支持。报告指出,通过政策支持和持续投资,阿布扎比对海事人才和企业的吸引力不断增强,并带动了相关产业发展。分析称,迪拜和阿布扎比在《2024年领先海运城市报告》的创业指数排名中并列第一,表明阿联酋在鼓励海洋产业创新创业、简化行政手续、放宽政策规制、允许市场准入等方面采取了有力行动。世界航运理事会的统计显示,全球50个最大的集装箱港口中,有两个位于阿联酋,其中杰贝阿里港为全球第十大港口。阿联酋拥有12个商业海港和多个石油港口,阿联酋的港口占海合会国家集装箱和货物吞吐量的60%左右。根据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的报告,阿联酋在全球30个干散货船舶和航运速度最快的经济体中排名第四,在船舶和航运绩效指数中排名第六。
沙特——
红海旅游方兴未艾
沙特王储兼首相穆罕默德·本·萨勒曼近日发布了“国家红海可持续战略”,强调沙特将蓝色经济视为多元化经济转型的重要支柱,期待红海地区成为蓝色经济活动的全球典范,并推动沙特成为“蓝色经济研究、发展和创新的领导者”,实现可持续发展。
“国家红海可持续战略”为红海地区发展生态旅游、渔业、可持续能源和海水淡化产业规划了蓝图。战略提出,到2030年红海地区被保护区域将从目前的3%扩展到30%,可持续能源占能源系统的比例上升到50%,并大力吸引海洋旅游投资。
红海地区覆盖面积18.6万平方公里,有1800公里长的海岸线,并拥有全球第四大珊瑚礁系统。作为地区生态旅游的重要项目,红海旅游项目已初见成效。该项目占地2.8万平方公里,覆盖200多公里的海岸线和90座岛屿。负责项目开发的红海全球公司表示,项目实施前进行了海洋空间规划模拟,从而制定出最佳环境亲和开发方案。项目将只开发其中22个岛屿,建成豪华旅游地,其余的岛屿作为自然保护区。2023年,位于沙漠里的六善沙丘酒店和海岛上的瑞吉酒店率先开放。红海国际机场也已开通国内国际航班。计划到2025年,首批24家酒店将全部对外营业。
红海全球公司首席执行官约翰·帕加诺近日在沙特利雅得举行的未来投资倡议大会上表示,该公司至今已为项目投入270亿美元,未来6年计划再投资270亿美元。他表示,再投入的资金将来自股权融资和债务融资。预计到2030年完工时,将建起50个酒店、1000多座住宅和1个国际机场。根据沙特“2030愿景”,到2030年旅游业将占沙特国内生产总值的10%,并创造100万个新的就业机会。约翰·帕加诺说,截至目前,红海旅游项目为沙特创造了7万个新的工作机会。大批沙特企业通过参与项目发展壮大。在总额640亿沙特里亚尔(1美元约合3.76沙特里亚尔)的工程承包款中,有70%的金额流向本地企业。红海旅游项目完成后,预计每年可贡献220亿沙特里亚尔的经济产值。
摩洛哥——
渔业产品出口强劲
每天早上9点开始,摩洛哥西南部渔港达赫拉的水产交易大厅里一片喧闹。空气中弥漫着海味,混杂着在潮湿地板上拖拉货物的声响,鱼贩和买家的讨价还价声此起彼伏。
达赫拉是摩洛哥的重要渔港。在摩洛哥,渔业是数百万人赖以生存的生计。沿着1700多公里长的海岸线,众多城镇因渔而兴。摩洛哥西部和北部分别临大西洋和地中海,海域面积约120万平方公里,是世界上渔业资源最丰富的海域之一。目前,摩洛哥是非洲最大的产鱼国、世界最大的沙丁鱼出口国。摩洛哥海洋渔业国务秘书扎克亚·德里乌什近日宣布,2023年摩洛哥渔业产品出口额达到310亿摩洛哥迪拉姆(1美元约合10摩洛哥迪拉姆),总计84.7万吨。渔业产品出口占全国出口总值的7%、农产品出口的39%。
得益于2009年摩洛哥宣布的“国家渔业发展战略”,渔业在摩洛哥取得长足发展,为确保食品安全和长期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摩洛哥现拥有500多家渔业相关企业,其中多数集中在冷冻和罐装行业。2023年,摩洛哥的渔业部门吸引投资9.3亿摩洛哥迪拉姆,并创造了12.6万个直接就业机会。摩洛哥政府表示,需要进一步加强公私部门合作,完善渔业基础设施,促进渔业生产、出口和投资,激发蓝色经济活力。
(本报迪拜1月5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