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评:“大小组合”给中欧合作带来有益启示
中国的小鹏汽车与德国大众汽车再度达成重磅合作。1月6日,双方宣布签署谅解备忘录,将相互开放其专有的超快充网络,为客户打造中国最大的超快充网络,预期将有超过2万个充电终端,覆盖国内420座城市。届时,双方的充电网络也将通过各自的车机系统、手机APP和充电设备实现数据互联互通,这次联手合作不仅可以大幅度提升两个品牌客户的补能体验,也有助于推动两家企业的产品服务迈上新台阶。消息出来以后,大众和小鹏的股价周一均上涨,显示了市场对这一合作的信心。
这是一个典型的双赢案例。自2023年大众向小鹏投资7亿美元、双方签订战略技术合作框架协议以来,“大小组合”从技术合作走向资源共享,合作逐步升级。大众在汽车结构设计、车身制造方面有很深的积累,而小鹏在自动驾驶与新能源技术方面处于领先地位;大众历史悠久,有着深厚的市场基础,小鹏则异军突起,属于造车“新势力”。两者合作将有助于彼此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人们看到,即使在你追我赶的赛道上,也能相得益彰、彼此成就。
大众与小鹏的合作并非孤例,这几年中欧车企之间类似的合作层出不穷。比亚迪与英国巴士制造商ADL合作推广电动巴士,奇瑞与西班牙埃布罗公司在巴塞罗那自由贸易区合资设厂,宝马与宁德时代等企业合作研发电动车电池,还与清华大学等高校共同探索人工智能、固态电池等前沿技术。此外,斯特兰迪斯集团与零跑汽车的结合,上汽集团收购MG深度融入欧洲市场,都正在全球市场上迸发出旺盛的活力。这些合作也给业界带来更多信心。
需要指出的是,中欧汽车企业的同场竞合,不仅能够在中国市场上演,在欧洲等其他市场上同样可以实现。比如,充电桩的严重不足,一直是欧洲新能源汽车发展的一个痛点,类似大众与小鹏这样的合作,也将使欧洲在突破相关瓶颈方面获得更多助力。除了充电网络之外,包括电子架构、应用、运营经验等等,能够从中国市场反哺到欧洲市场的经验和技术还有很多。过去有不少合资汽车公司在中国建研发中心,把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经验带到中国进行本地化实践,取得了巨大成功,如今中国在新兴技术领域走到了前面,这一过程反过来同样可以继续创造共赢。
现在欧洲一些人对这个过程还不太适应,甚至采取防备的姿态,把中国新能源技术的快速发展视为威胁而非机遇。但“春江水暖鸭先知”,那些对市场动向有着敏锐感知、对未来趋势有着深刻洞见的企业已经行动起来,以开放合作应对市场激烈竞争,并且正在取得成果。对于在新能源赛道上,怎么做才能化危为机,它们更有发言权。正如德国权威汽车经济学专家费迪南德·杜登赫费尔所说,国际合作始终是汽车产业发展的关键要义,欧洲与中国增进汽车产业合作将铺就一条产业发展的“黄金之路”。雷诺集团CEO也称,欧洲电动化之路离不开与中国企业的密切合作。
汽车工业的产业链条非常长,从原材料开采到汽车售后服务,串联起的不仅是产业发展空间,更是合作创新空间。2024年链博会上就有众多中国车企的新产品、新技术,它们向外折射着中外产业链的密切合作。由于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优势,欧洲企业也在采购中国新能源电池等关键部件,“中外汽车上下游企业的合作又形成了一条海外产业链”。欧洲车企与中国车企的合作潜力不仅体现在单一的技术或部件交易上,更能通过在全球产业链中的深度融合产生强大联动效应,持续释放合作红利。
在刚刚过去的2024年,中欧汽车业的发展与合作有喜有忧,越是这个时候,越应该明确对双方更好的前行道路在何方。日前发布的2024至2025年度欧盟中国商会旗舰报告指出,中企对中欧中长期经贸前景保持乐观,同时期待欧盟为在欧中企营造公平、公正和可预期的市场环境。希望一些欧洲政客能放下对中国汽车的偏见,为中欧车企在竞合中共赢创造条件。